高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8|回复: 2

市场不由任性高州角雕在寂寞中隐退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2-4 15: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
本帖最后由 高凉红 于 2014-12-4 15:20 编辑


       21.jpg

在同样的机台旁,吴明才从做角雕转型到了做玉雕。 刘栋铭摄


15.jpg

吴明才、吴明光角雕作品《喜鹊登梅》。

本报记者张翠玲 实习记者刘栋铭杨建雄
     粉白而晶莹的身躯,两只有力的臂膀把钳子伸向前方,脚略缩,好几只大小各异、形态不同的虾在荷叶下蓄势待发,只不过它们一直定在那里。如果不是猛然发觉它们露在空气中,你一定想伸手吓一吓它们。这种“虾”不是真虾,而是水牛白角雕刻的虾。在上世纪60年代,以虾为主角的角雕作品畅销香港、英国等地,让高州角雕开始名扬中外。此后30余年里,高州角雕产品约有300多个品种、150多万件,销往香港、澳门、日本、西欧、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29个国家和地区。然而遗憾的是,在市场主导的艺术游戏里,高州角雕这个曾经让高州名声远扬的技艺,现在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现状:
     已近二十年未现身展会

    记者曾联系高州市文联,希望从他们那里收集到仍在从事角雕艺术的艺人信息,遗憾地得知他们有联系的艺人都没有从事角雕工艺了。我们从《人民之声》的旧文知道,角雕老艺人苏解元的角雕作品《双龙抢珠》于1989年被省贸促会选赠给泰国王储妃颂莎哇丽,可是经多方打听也联系不上他。有业内人士告诉我们,随着行业低落,苏解元已经隐迹多年了。
    我们见到的角雕作品是在吴明才、吴明光两兄弟的家里,这里也是他们的工作室。我们进他家时,哥哥吴明才还坐在里屋工作桌旁,窄小昏暗的里屋中间亮着一盏黄光灯泡,吴明才正打磨着手头的半成品。“他雕的是玉,”弟弟吴明光迎接我们,他知道我们此行奔着角雕而来,而他和哥哥的工作室以玉雕为主,似乎有些不对题。
    “我们十余岁就开始跟舅父关文武做角雕,后来角雕市场不太好,我们转到了玉雕。”吴明才看到我们来访,暂停手中的活,聚了过来对我们说。说话间,吴明光从屋子角落一木柜里找出了一个陈旧的奶粉罐,里面塞满了角雕虾的半成品。“我们的角雕资产就只剩这些玩意了。”吴明光说:“但是,年老的舅父给了我们一本厚厚的图纸。”他又去翻出了一本很厚且纸张泛黄的图册,里面用圆珠笔画了各种角雕图案,每一页都是一个独特的造型。“按着这本书,现在要我们做角雕也是很快的。”吴明才说。两兄弟说,时不时会有客人要求他们做角雕,但这种客户很少,罐子里的半成品还是2005年做的。如今,这本珍贵的图册,又被放回柜子里“待命”。
    在他们家二楼的展厅,我们看到了一屋子的玉雕作品,有许多件在各种业内展览中得过奖。参展和获奖的层次,往往是提升一个雕刻艺人身份价值的“筹码”。两兄弟印象里,从9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所去的展会上没再见过角雕作品了。
    上个月,2014中国(广州)民间工艺博览会暨第七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举行,茂名高州两级文联资助了数名高州艺人带作品参展,他们也名列其中。期间,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孔昭明特意问起他们是否还有做角雕。显然,谁都不愿接受一门曾经兴盛工艺隐退的事实。
    追溯:行业式生产曾开全国先河
    根据高州市文化馆副馆长周泽明整理的资料,明朝时高州的民间艺人就已利用犀牛角雕制角杯,但因原料供给受限,犀牛角雕只是昙花一现。解放之前,高州还没有形成规模的角雕生产经营。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政府扶持,高州角雕工艺才得以发展,并开全国之先河,形成了大规模行业式生产。1961年,雕刻老艺人陈世文创制出首批鹰、鹤、松鹭等角雕品。1963年,陈世文所在的附城日用工艺社首次选送一批角雕产品参加广交会,成交10多个花色品种,产值5000多元。1967年,附城日用工艺社更名为高州县角雕厂,成为国内第一家角雕专业厂。上世纪70年代,高州县办二轻局建立的玉雕厂、高州镇办的工艺厂建成投产,产品以角雕或角雕结合玉石为主。80年代,私营的角雕工艺厂蓬勃兴起。到了90年代初,仅高州城内的角雕生产厂家就达50多家。它们不断创新工艺,使高州角雕走上了历史上最繁荣的阶段。
    吴明才记得,跟舅父做角雕的时候,“一盆有几十只角雕虾的作品可以卖一万多元”。
    “那时候,太多人做角雕了。”吴氏两兄弟入行时,经历了角雕的繁荣,也见证了角雕走下坡路。吴明才认为,当年的繁荣造成“有产量无质量,做坏了市场。”这样的结果是,角雕的售价开始走低。与此同时,原材料却价格一直高企。
    “搞雕刻的人心境容易忧郁。”吴明才提出心境这个话题。他认为在政府未扶持角雕工艺时,那些以雕刻为生的老艺人往往抑郁而终。“学了一生艺,却保障不了温饱。”
    在雕刻艺人那里,雕刻需要一份安心。解放后政府扶持,解决艺人吃饭问题,高州角雕得以兴盛。与之相对,“角雕衰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上世纪90年代末那场企业改制,一下子大家都得自己找饭吃。”吴明才感慨。市场低落、原料局限、人工成本高,很多角雕厂便活不下去了。
    回想:挣扎过,唯有转型才保饭碗
    “当市场变坏,即便工艺不差,也卖不起价。”吴明光回忆当时。面对变化的环境,角雕艺人并不是立马陷入绝望。“当时我们采用了角玉结合的办法。”吴明光从罐子里拿起一只“鹤”的半成品,说:“比如这个,它的头、颈、腿都是角雕,身体和翅膀却是玉雕。”
    “当市场不好,我们就要求‘变’。”吴明才说,市场的喜好常常在变,迎合市场取舍材料,也成了一种理所当然。
    “当然,角雕工艺也有自身的问题。”吴明光说,“单纯的角雕成品,在潮湿的回南天容易变形。”他拿起那只“鹤”举例:“在那种天气,它本来直立的腿可能会因为承受不了上面的重量而弯曲。”
    吴明才补充:“角雕开料时漫天粉尘,加工时响声很大,散发出来的气味刺鼻难闻。像我们这种住家工作环境,邻居肯定会受不了。”
    在潮起潮落的市场环境中,跟不上市场潮流的,终会被抛弃。尝试过角玉结合,并没有起力挽狂澜的作用。于是,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专心搞玉雕创作上。即便是玉雕,这些年来市场变化也不停过,比如曾经的玉雕龙船现在不再时兴了,曾经的南玉雕塑,现在遭人歧视出身不及和田玉。“我曾经带一个玉雕作品参加展览,评委告诉我它做工一流,但出身不好。”吴明光说,所谓的出身不好,就是那玉的品种不够高档。“做工是一回事,原材料又是另一回事。”
    “成功不在于坚持多久,而在于你能否继续坚持……”吴明光很欣赏这段话,把它收藏在手机里,时不时拿出来看。搞雕刻的人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两兄弟一人各有一台铁架小桌、一盏小灯、一个输液控制器掌控着水滴速度,坐在那里,就要为作品倾尽心力。
    “但这也是工作室的好处。”吴明才说:“工厂的工人会追求产量,工作室则追求精品。”曾经有广州的同行劝他们去广州开工作室,他们考虑很多,最终还是在家坚持。
    在那场变革的浪潮中,高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技艺如同下饺子一般统统被扔入市场经济中翻滚,角雕不幸成为了最早没落的一个。所幸在高州,雕刻艺人还有许许多多,搞玉雕的、搞缅茄雕的、搞木雕的、搞石雕的,或许还真有人在痴迷角雕的……他们仍然耐得住寂寞,仍然坚守那份技艺,在市场中且行且开拓。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2-4 18:39: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

该用户从未签到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发表于 2014-12-4 19: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茂名
值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高州论坛 (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98102440668 )

GMT+8, 2024-9-27 12:17 , Processed in 0.10868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粤ICP备2022108349号 X3.4

© 2001-2023 粤ICP备2022108349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a href="https://beian.miit.gov.cn/" target="_blank">粤ICP备20221083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