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0|回复: 3

高州草根“私伙局”崛起,粤曲之乡名扬省港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1-7 08: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广州
003202wcubtyccys3tztcw.jpg
3027544849501314586.jpg
从小众到主流:草根“私伙局”高州崛起 粤曲之乡名扬省港澳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丝竹声开始响起,观众们就循声而来。每晚,在高州的东西南北,80个曲艺团队轮流开唱,发烧友总能找到归宿。这场由私伙局炮制的曲艺狂欢,近年来在高州城乡愈演愈烈。
  高州曲艺以粤曲表演为主要载体,粤曲作为南粤重要的文化标志,在300多年的发展流变中,渐趋式微。近乎流落于“孤芳自赏”地步的粤曲,在高州却呈现了空前兴盛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大小演出已超5万场,累计观众逾100万人次。
  10年前,高州已赢得“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粤曲)之乡”的美誉。今天,私伙局数量翻倍增长,这股从草根舞台上绽放出来的曲艺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逐步引领了当地的潮流。
  走访
  夜色下的“众乐乐”
  “私伙局”是对曲艺团队的昵称,他们自筹经费自我活动,自娱自乐。事实上,在高州,因为粤曲爱好者多,私伙局“自娱自乐”的圈子也在变大,成为了与群众间的群体活动。
  在高州城区,就有8个私伙局。位于中山路西端的崇德坊是高凉曲艺团的固定活动场所,也是一众粤曲发烧友的“阵地”之一。逢周二周六晚,发烧友就在这里聚首,风雨不改。
  在活动的当天,老团长劳建民通常在傍晚5点就到达现场,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为看客们摆放椅凳,和冲上几壶清茶。当然,并不用特意去通知群众,以劳建民的经验,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40余个座位太少,因为受到场地的限制。
  “每次来捧场的人太多了,经常导致中山路交通阻塞。”劳建民对观众的热情也甚是吃惊,但皆因粤曲的魅力而来,他也感觉欣慰,这是一个发烧友遇到知音的欣慰。
  现年69岁的劳建民在35年前创办了高凉曲艺团,实际上,他从7岁开始,就“跟戏台的表演来学腔,直到‘出师’”。在15岁的时候,《穆桂英》、《柳毅传书》、《夜战马超》等曲目已经烂熟了。多年来,因为与发烧友定期进行演练,他对各种唱法和各式乐器演奏都有了掌握,达到专业水平。也因为长期举办曲艺活动,影响了当地各行各业的人,不少人慕名前来拜师,其中有大学生和中学生。
  粤曲缘何对高州人有如此大的魅力?劳建民从自身给出的答案是“热爱”,这份“热爱”与环境的潜移默化无不相关。过去如此,现今更甚,私伙局频繁的演出活动,造就了高州浓厚的曲艺文化氛围。
  “我们受邀去泗水、分界等乡镇演出时,每晚都有几千观众,场面很热闹。”潘州曲艺团团长凌伟权无比骄傲地说。跟高凉曲艺团的活动形式一样,潘州曲艺团举办曲艺活动也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不同的是,该团在成立之初,吸收了高凉、潘城等曲艺团的精英主力,常常受邀到各地举行大型演出,所以他们的活动圈子就更大了。
  在高州城区,知名度较高的还有劲松、知音、艺音、新安坊等曲艺团,都是粤曲发烧友自发成立的私伙局,总人数近200人。每晚必定就有其中一两家举办曲艺表演,或者在民居,或者在公园、广场,既成为了市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也点缀了高州的“夜生活”。
  历史粤剧名流影响高州唱腔
  粤曲被誉为“南国红豆”,是岭南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传承中,高州曲艺形成了独有的唱腔,也因此,才更容易融入高州人的血脉中,形成本土文化的辨析度和认同感。
  “高州曲艺由粤曲衍生而来,源于明末清初。”高州市文广新局有关人员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粤剧名流廖侠怀、谭兰卿、关德兴等人避祸高州,将广府声腔、表演溶入高州曲艺,由此,高州曲艺得以发展,逐步演变成高州曲艺唱腔。
  据了解,高州曲艺音乐性强,注重节奏音准、行腔板式、音色、念白等,表演基本属于戏曲清唱范畴。基本唱腔是梆子、二黄,并吸纳了粤曲方言地区其他曲种,如龙舟、木鱼、南音、粤讴等说唱体系形式。
  演唱上采用广州方言,偶尔套用高州山歌调式和各地民歌小调,使唱腔和音乐内容更加丰富。伴奏乐器也由原来的五件头发展成硬、软弓乐器组合和中西乐组合。其中,以二弦、小提琴、大提琴、扬琴三弦、短喉管为主奏乐器的硬弓组合,多用于大喉唱腔的伴奏;以高胡、扬琴、中胡、笛子、色士风中阮、喉管为主奏乐器的软弓组合,多用于平喉、子喉唱腔的伴奏。
  1952年,高州工人最先成立了“鉴江剧社”。第二年,县文化馆就先后开办了38期曲艺艺人培训班,促使高州的曲艺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时至今日,高州城乡的私伙局已达到80个,发展成为2000人以上的庞大队伍,其中新垌、石鼓、长坡、荷花、潭头、曹江等8个镇的活动尤为活跃。甚至连农村也成立了曲艺团,比如新垌镇云炉村。据悉,当地村民爱好文化曲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十年代就成立了文艺演出俱乐部,后经发展成为云炉文工团、云炉粤剧团。
  荣誉
  撑起“粤曲之乡”名衔
  在高州人的风俗传统中,神诞庙会、年节庆典活动都离不开曲艺表演。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促使带有草根符号的私伙局有了登上大雅之堂的机会,这对粤曲发烧友是莫大的鼓励。
  高州市文化馆原馆长钟培礼印象深刻,上世纪90年代,茂名市文化部、宣传部、文联联合举办了第一届粤曲比赛,高州代表凭借高超的唱功,包揽了子喉、大喉、平喉三类独唱冠军,使高州曲艺的名声响彻粤西。
  除了唱功,高州人在曲艺作品的创作上也不落窠臼。“《冼夫人挑灯教子》、《巾帼英雄冼夫人》、《杨七郎力杀四门》等原创作品,就是带有高州特色的曲目。”钟培礼如数家珍。
  据高州市文联统计,1971~1987年,高州共创作各类曲艺作品200多件,其中有省、市(地)、县演出获奖的80多件。1988~1993年,又增添了一批优秀作品,如李朝萱创作、袁超汉演唱的大喉独唱《杨七郎力杀四门》,参加省港澳粤曲大奖赛获优秀奖和粤曲创作一等奖。
  近十年,粤曲表演《买菜难》获得2002年广东省曲艺评比二等奖;2004年,高州市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粤曲)之乡。2007年,有两个粤曲爱好者参加广东省政协举办的“四洲杯”粤曲大赛,分别获得二等奖及优秀奖等。
正因为高州的业余爱好者展现了不俗的实力,使高州曲艺在省港澳也享有盛名。近年来,多地粤曲爱好者纷纷来高州交流曲艺,涵盖了大部分粤语方言地区,以佛山来往人数和次数最多。
  目前,高州曲艺已列入高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报记者张翠玲实习记者杨建雄刘栋铭通讯员冯碧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1-7 09: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
“云寒雨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1-7 09: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广州
菩提伴我苦敲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1-7 22: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茂名
傻下傻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高州论坛 (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98102440668 )

GMT+8, 2024-9-27 06:54 , Processed in 0.09147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粤ICP备2022108349号 X3.4

© 2001-2023 粤ICP备2022108349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a href="https://beian.miit.gov.cn/" target="_blank">粤ICP备2022108349号